💬“听说我离婚还得每月给她打钱?”
💬“不是说都独立了吗,为什么要给他赡养费?”
💬“她比我赚得还多,法院还让我付?这合理吗?”
是的,如果你在纽约州离婚,这些问题真的需要认真面对,尤其是在收入悬殊、婚姻时间较长、或一方曾为了家庭牺牲事业的情况下。
今天,PN律师事务所就来给你拆解这个大家避之不谈但个个关心的“离婚真相”:
📌 什么是赡养费(Maintenance)?什么时候会判?怎么计算?要付多久?
🧾 什么是“赡养费”?(Maintenance)
在很多州,这项支付叫 Alimony,但在纽约,它更时髦地被称为 Maintenance,意思是你要付钱给你的前配偶,以维持他/她的基本生活水平。
这不是“惩罚”,而是出于经济平衡和公平的法律制度:
-
如果你是收入较高的一方;
-
如果对方为了孩子/家庭放弃了事业;
-
如果你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巨大……
那么,你就可能要付赡养费。
📅 赡养费的新规则:2016年后的改变
在2016年前,赡养费完全靠法官“主观判断”,这导致:
-
同样的案子,不同的法官判得天差地别;
-
双方谈不拢,案件拖到天荒地老。
于是,纽约州立法机构上线了“赡养费计算公式”(俗称“赡养费指南”),终于让这事儿变得可以提前算、可以预期!
🧮 赡养费到底怎么计算?(真的有公式!)
纽约的计算方式根据是否同时需要支付子女抚养费来分情况处理:
✅ 情况一:需要支付子女抚养费
赡养费 =(付款人收入的 20%)-(收款人收入的 25%)
✅ 情况二:不需要支付子女抚养费
赡养费 =(付款人收入的 30%)-(收款人收入的 20%)
例子1:要抚养孩子的丈夫
-
丈夫年收入 $60,000
-
妻子年收入 $30,000
-
丈夫要支付子女抚养费
👉 赡养费 =($60,000 × 20%)-($30,000 × 25%) = $12,000 – $7,500 = $4,500/年
例子2:无子女抚养义务的丈夫
-
丈夫年收入 $60,000
-
妻子年收入 $45,000
-
无子女抚养义务
👉 赡养费 =($60,000 × 30%)-($45,000 × 20%) = $18,000 – $9,000 = $9,000
但别急,这种情况下,还有个“40%减收款人收入”规则。
-
总收入 $105,000 × 40% = $42,000
-
$42,000 – $45,000 = 负值
❌ 赡养费为0!因为妻子的收入已达到合理分担线
🚨 这些情况会让计算方式改变:
1. 自我支持储备金(Self-Support Reserve)
👉 如果赡养费支付后,付款人年收入会跌破 $16,389(2025年标准),法院可能重新考虑。
2. 总收入特别高(高于$203,000)
👉 超出部分由法官酌情判断是否继续按比例判罚。
🕒 要付多久?赡养费期限如何定?
纽约也提供了一个“参考标准”,根据婚姻持续时间判断赡养费应该持续多久:
婚姻时长 | 建议赡养期 |
---|---|
≤ 15年 | 15%-30% 的婚姻年限 |
15-20年 | 30%-40% 的婚姻年限 |
> 20年 | 35%-50% 的婚姻年限 |
📌 举例:结婚10年,赡养费可能持续 1.5 – 3 年
📚 法官会考虑哪些因素?(不只是看你赚多少)
纽约州列出了15项考虑因素,法院会综合考量:
-
双方年龄、健康状况
-
收入能力(包括失业、职业中断)
-
教育或培训需求
-
子女抚养费是否影响赡养费计算
-
婚姻财产是否被浪费或转移
-
婚前/婚后是否有同居情况
-
是否有一方压制了另一方的收入能力(家庭暴力、控制行为)
-
医疗保险是否覆盖
-
是否因照顾孩子或老人影响工作
-
税务影响
-
婚姻生活水平
-
放弃职业机会的影响
-
财产分配后的收益能力
-
对婚姻的非经济贡献(带娃、支持配偶事业等)
-
法院认为公平的任何其他因素
💡 也就是说,就算你有点钱,如果对方为了你带娃10年没工作,法官也可能判你付钱。
🤔 小贴士:赡养费不是“永远”!
-
一旦对方再婚,赡养费通常终止;
-
如有重大经济变动(失业、伤残等),可申请调整;
-
若你在协议或判决中没有写清“不可更改”,有可能被重新审查!
🤝 为什么选择PN律师事务所?
📋 我们会为您:
-
精准评估是否需要支付或可以申请赡养费;
-
运用最新赡养费指南+法官实践经验制定最佳策略;
-
起草公平、合规且不易被推翻的赡养协议;
-
提供中文服务,耐心解释每一个数字;
-
全程代表您谈判或出庭,保护您的收入、权利与生活。
📞 离婚不只是说“再见”,也关乎你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安排!
现在就联系PN律师事务所:
-
📞 电话:929-527-5321
-
📍 服务地区:全纽约五大区 + 周边县市
-
🧑💼 专业代理:赡养费谈判、离婚诉讼、资产分割、子女抚养、协议起草、出庭代表等
免责声明: 本文为法律科普信息,不构成正式法律建议。如有具体案件,请直接联系PN律师事务所安排专业律师进行分析。